西藏的名称演变和称呼方式如下:
一、官方名称与简称
全称 :西藏自治区(Xizang Autonomous Region),简称“藏”。历史称谓
- 唐宋时期称为“吐蕃”;
- 元明时期称“乌斯藏”;
- 清代前期称“唐古特”“图伯特”;
- 康熙年间正式定名为“西藏”。
二、名称由来
“吐蕃”起源
藏语“蕃”意为“地方”或“部落”,“吐蕃”是古代藏族政权对自身地区的称呼,意为“吐出的雄狮”。
“西藏”定名
元朝统一藏族地区后,因位于中国西部,故称“西蕃”或“西番”。清朝康熙年间,为彰显国家统一,正式定名为“西藏”。
三、日常称呼习惯
藏语名称:
- 西藏自治区:བོད་ལས་ཕུལ་དུ་བྱུང་བར་བསྟོད་པའི་རྒྱ་ཆེར་འགྲེལ་པ》;
- 拉萨:惹萨(藏语“山羊”为惹,土为萨,因大昭寺而得名);
- 昌都:康藏(意为“水汇合之处”);
- 山南:雅砻(藏语洛喀,意为“战略要地”)。
英文翻译:
国际场合普遍使用“Tibet”作为英文名称,而“Xizang”是官方规定的汉语拼音译名。
四、名称争议与规范
近年来,中国政府推动在正式文件和国际交流中使用“Xizang”替代“Tibet”,以强化国家主权意识。但“Tibet”仍被部分非官方渠道使用,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适用性。
综上,西藏的名称既包含历史演变(如吐蕃、乌斯藏),也包含现代官方称谓(如西藏自治区、Xizang),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