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时候,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且持续使用的国名,而是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而变化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古称:
华夏:
这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称呼,由“华”和“夏”两个词组成,分别代表文明和中原地区。华夏一词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,是古代中国文明发展最繁荣地区的象征。
中原:
古代中国也被称为“中原”,这个词汇最早见于《诗经》,泛指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,后逐渐带有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。
九州:
相传大禹治水后,分中国为九州,九州成为中国的代称。
诸夏:
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,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夏。
神州:
古代中国也被称为“神州”,这个词汇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明繁荣和文化底蕴。
赤县神州:
在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中提到,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验衍的人说:“中国名为赤县神州。”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“赤县神州”。
华:
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,所以自称为华。
中土:
古代中国也被称为“中土”,泛指从长城至淮河流域的地区。
海内:
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,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,外国叫海外。
中国:
虽然“中国”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“何尊”的铭文,意为“居住在天下的中心之国”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中国”逐渐演变为泛指中原地区,进而成为华夏民族的代称。
综上所述,古代中国的称呼多种多样,包括华夏、中原、九州、诸夏、神州、赤县神州、华、中土和海内等。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和地理中心观念。直到辛亥革命以后,“中国”才正式成为“中华民国”的简称,全国解放后,又成为“中华人民共和国”的简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