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的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献中有多个称谓,反映了其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过程。以下是主要称谓的梳理:
一、古代称谓
岁首:
最早见于夏商周时期,指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端。
元日/元旦:
两汉时期开始使用,元日指正月初一,元旦泛指新年。
正旦:
汉武帝时期确立为官方称呼,特指农历正月初一。
改岁:
先秦至汉代,指岁末更替的仪式。
献岁:
先秦时期,人们用此词表达对新一年丰收的祈愿。
二、近现代称谓
春节:
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,为与国际接轨,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。
新正:
唐宋时期开始使用,与元旦、元日等并称。
三、其他相关称谓
新春/新岁:作为春节的别称,强调万物复苏的春季特征。
岁旦:先秦至汉代常用,与正旦、元日等含义相近。
元辰: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,后与元日等词通用。
四、春节的别称示例
农历新年:国际通用译法。
过年/过大年:口语化表达,广泛流传。
岁旦/正旦:特定历史时期的官方称呼。
总结
春节的名称从“上日”到“春节”,经历了多次演变,既保留了“元日”“正旦”等传统称谓,又随着时代发展形成了“春节”这一现代通用名称。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反映了人们对时间、自然的认知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