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在古代叫什么名字

时间:2025-03-23 10:11:54 网络起名

狗在古代有多个称呼,这些称呼反映了狗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与文化内涵。以下是综合整理:

一、常见雅称

最常见的古称,泛指狗类动物,如《诗经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中的“无使尨也吠”。

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,本义指猪,后借指狗,带有烹煮含义。

黄耳

源自陆机《古今注·鸟兽》,特指善解人意的狗,苏轼《咏犬》诗中亦有提及。

地厌

术数家以狗为驱邪避灾的象征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收录此称。

二、特征性别称

指多毛的狗,如《诗经》中的“天使尨也吠”。

豺舅

因豺见到狗需跪拜,故称。西阳杂俎记载此称源于动物行为。

韩卢

源自战国时期韩国名犬,后泛指黑狗。

三、功能与象征

守护与实用:

如“义畜”(家畜)、“地厌”(驱邪)。

文化意象:在《诗经》等文献中,狗常与忠诚、守护等品质关联。

四、其他特殊称谓

京巴:明代宫廷犬种,现泛指普通犬类。

斗牛犬:源于欧洲斗犬传统,现多用于警务工作。

这些称呼展现了狗在古代不仅是实用动物,更是文化符号,其名称承载了人们对忠诚、守护等价值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