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,其名称随着朝代更迭而多次变更,以下是主要名称的梳理:
一、古代都城名称
斟鄩 (夏朝) 夏朝时期洛阳被称为斟鄩,是早期都城名称。
西亳
(商朝)
商朝迁都于此,称西亳,是商代都城名称。
洛邑(东周至东汉)
东周、西周时期改称洛邑,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仍沿用此名。
雒阳(东汉至三国)
东汉因崇尚火德改称雒阳,三国时期魏国延续此名。
东都/东京(曹魏至北魏)
曹魏迁都洛阳后称东都,后改为东京,直至北魏统一中原。
神都(武周至后周)
武则天迁都洛阳后称神都,象征“神人居住之地”。
洛京/京洛(隋唐时期)
隋朝及唐朝均以洛京或京洛为都城名称。
其他名称
包括成周(西周)、王城(西周早期)、宜阳、洛京、中京、伊洛、河洛、河南、洛州、嵩京、三川等。
二、其他别称
洛阳: 自曹魏时期成为正式名称后长期使用,是现代最常用的名称。 洛邑/雒阳
京洛/神都:突出其作为都城的地位,如“京洛城”“神都洛阳”。
三、名称变迁特点
洛阳的名称多与都城地位相关,且存在地理概念与政治概念的差异:
地理概念:如“雒阳”源于洛水与水鸟栖息地得名。
政治概念:如“东都”体现与长安的对应关系,“神都”则与武则天的统治相关。
以上名称反映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,每个名称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