栲栳栳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,均与历史传说和实物形态相关:
一、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传说
李渊传说
根据史料记载,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期间,曾用一种名为“栲栳”的面食款待高僧。当李渊询问时,老方丈以手持面食的形状(类似小笼屉)作答。后李渊称帝后,将此面食的制作方法传至五台山,再扩散至晋、陕、蒙、冀、鲁等地,逐渐演变为“莜面栲栳栳”。
李世民传说
另一传说称,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时,用此面食犒劳军队,因“犒劳”与“栲栳”谐音,故得名“栲栳栳”。
二、与器物形态相关的命名
“栲栳”一词直接来源于其形状特征: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圆筒形容器,形似古代农具“笆斗”或“斗”。这种容器多用于打水或盛装物品,民间以此为原型制作面食,故称“栲栳栳”。
补充说明
该名称最早见于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,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;
在内蒙古地区,类似面食被称为“莜面窝窝”;
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,具有独特的筋道口感和乡土风味。
两种说法相互印证,共同构成了栲栳栳名称的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