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炀帝,即杨广,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,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嫡次子,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。
杨广(569年~618年4月11日),本名杨英,小字阿摐,弘农华阴(今陕西省华阴市)人。他自幼聪明好学,文武双全,深得父母的喜爱。开皇元年(581年),年仅十三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,并在开皇二十年(600年)十一月被立为太子。仁寿四年(604年)七月,杨广继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
在位期间,杨广进行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和经济改革。他开创了科举制度,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。他还修建了大运河,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。此外,他还营建了东都洛阳,迁都于此,进一步巩固了隋朝的统治。
然而,杨广的统治也饱受争议。他频繁发动战争,如亲征吐谷浑和三征高句丽,导致大量百姓伤亡和民不聊生。他还滥用民力,大兴土木,修建大运河和东都洛阳,使得百姓负担沉重,生活困苦。这些行为使得民变频起,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亡。
大业十四年(618年),杨广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,终年50岁。他死后,唐朝给他上了“炀”的谥号,意为“去礼远众”,显然是一个贬义词。然而,也有观点认为,这个谥号可能是唐朝人为了强调隋朝的正统性而后来加上去的。杨广的孙子杨侗曾被封为太子,后来谥为“世祖明皇帝”,从这个角度来看,有人主张称杨广为“隋明帝”而非“隋炀帝”。
总的来说,隋炀帝杨广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但手段残酷的皇帝。他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但他的暴政也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