偷窃在古代叫什么名字

时间:2025-03-24 17:09:37 网络起名

古代对偷窃行为的称呼丰富多样,既有直接描述行窃行为的词汇,也有根据行窃方式或时间划分的称谓,甚至有雅称和别称。以下是主要分类及具体名称:

一、直接描述行窃行为的词汇

盗:

最基本的称呼,如《荀子·修身》中“窃货曰盗”;

贼:

强调对人身安全的侵犯,如“害身曰贼”;

排塞赃:

特指撬门行窃的行为;

踏早青:

天未亮时活动的小偷;

白日闯/白日鬼:

大白天作案的盗贼;

跑灯花:

黄昏时出其不意行窃;

吃恰子:

撬锁入户盗窃。

二、根据行窃区域划分

草窃:

城外小偷;

市偷:

城内狡诈小偷,又称“妙手空空儿”。

三、特殊技能或工具相关的称呼

翻高头:

蹿房越脊的飞贼;

手柄:

徒手翻身上屋的盗贼;

上手把子:

借助工具翻身的盗贼;

下手把子:

使用竹竿、绳索等工具的盗贼。

四、雅称与别称

梁上君子:

源自《后汉书》,原指躲梁上的盗贼,后泛指窃贼;

夜燕:

秋冬季节活动的小偷;

掘冢/椎埋:

专门盗墓的盗贼;

排塞赃/吃恰子:

根据行为特征得名。

五、其他特殊称谓

钻底子:从地下挖掘进入屋内的盗贼;

清插/浑插:描述撬锁技巧的词汇;

收晒朗:偷晒衣物的盗贼。

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盗窃行为的细致分类和道德审判观念,既有对犯罪行为的描述,也蕴含了社会对道德行为的评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