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对妻子的称呼因身份、地位和时代差异而有所不同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帝王专用
梓童 皇帝对妻子的称呼,源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正配夫人的自称,后因皇后印章以梓木雕刻得名。
皇后
仅限最高统治者的正妻,如汉武帝刘彻的皇后陈阿娇。
二、高官显贵
夫人
从汉代开始,王公大臣的妻子称为夫人,后泛指士大夫之妻。
宰相/高官妻
称为“夫人”或“太座”,如宋太宗赵光义的妻子李氏被称为“太宗太后”。
三、文人雅士
拙荆
文人用以谦称妻子,源自“荆钗布裙”的朴素服饰意象。
执帚
部分文人以“执帚”自谦,非直接称呼妻子。
四、普通百姓
妻子/老婆
普通民众普遍使用“妻子”或“老婆”。
贱内
商贾阶层常用谦称“贱内”。
五、其他特殊称谓
内人: 书面语称妻子,也作尊称。 太太
细君/浑家:普通家庭常用爱称,如“浑家”含谦逊之意。
六、称呼演变特点
身份标识:
早期称呼多与官职相关,如“夫人”始于汉代,"梓童"为皇帝专属。
谦称与尊称:
文人多用"拙荆"、"执帚"等谦称,帝王、高官则使用"皇后"、"夫人"等尊称。
地域差异:
吴语区保留"娘子"等古称。
以上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对家庭关系的规范,既有身份尊卑的差异,也蕴含着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