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在中国文学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,其概念随着时间和文学的发展而演变。在古代,与韵文、骈文相对的是散体文章,这类文章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,包括了经、传、史书等,但当时并没有“散文”这一专有名词。到了“五四”时期,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,散文这一名称才开始被广泛使用。
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,中国文人在“五四”时期开始使用“散文”这一术语来描述那些不遵循传统诗歌韵律和排比规则的文章。这个时期,散文开始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,与诗歌、小说、戏剧等并列。散文的广义定义包括了所有不押韵、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,而狭义上则主要指杂文、随笔、游记等自由灵活的文体。
综上所述,散文这一名称虽然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,但其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。在古代,这类文章通常被称为散体文章,而“散文”这一专有名词则是在近现代才被引入和接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