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学校的名称因时代和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
太学
先秦时期,太学是天子或诸侯设立的最高学府,主要教授“六艺”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。
辟雍
周代天子所设的大学,校舍为圆形,有水池环绕,主要用于祭祀、典礼及学术研究,东汉后成为太学的预备学校。
二、地方教育机构
国学
先秦时期分为“国学”和“乡学”两类。国学为天子或诸侯设立,含太学与小学;乡学则是地方性学校,如闾塾、党庠、周序、乡校等。
乡学
指地方性学校,规模较小,如《论语》中提到的“乡校”,不同地区有不同称呼,如“序”(殷商)、“庠”(周代)、“泮宫”(春秋战国)。
三、其他类型学校
序
殷商时代地方学校名称,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,如《孟子》中提到的“庠序”。
庠
夏商时代学校名称,规模小于大学,属于地方教育机构。
泮宫
周代诸侯国设立的学校,多用于祭祀和学术活动。
成均
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大学,以乐教为主。
四、私学与特殊机构
私学
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,如杏坛,后出现半公半私性质的稷下学宫。
蒙馆
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机构,至唐宋后逐渐发展为书院。
总结
古代学校名称体系庞大且层级分明,既有国家层面的太学、辟雍,也有地方性的国学、乡学,以及私学和特殊机构。不同名称反映了当时教育制度与礼制规范的紧密关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