株洲作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,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特征,其别称和雅称主要源于历史沿革、地理特征及城市发展。以下是综合整理:
一、历史别称
建宁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后,长沙郡改称潭州,至五代梁天成二年(927年)马殷建立楚国时,潭州更名为 建宁
,此名沿用至南宋绍熙元年(1190年)。
槠洲
因湘江中多沙洲,且古时槠树茂盛,故得名 槠洲。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南宋文献,与“株田”并称,后简化为“株洲”。
朱洲
部分历史记载中,株洲曾用“朱洲”作为别称。
二、雅称与文化内涵
“火车拉来的城市”
现代株洲因铁路交通枢纽地位而得名,与郑州并称“北郑南株”,凸显其在中国铁路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“北郑南株”
与郑州呼应,体现株洲作为中国南北铁路枢纽的地理优势。
三、其他相关名称
潇湘: 株洲境内有芦淞桥,故部分文献称株洲为“潇湘”。 三湘
四、名称演变总结
株洲的名称从“长沙郡”到“建宁”,再到“槠洲”“朱洲”,反映了其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。而“火车拉来的城市”等雅称则体现了其作为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的现代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