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别称,具体如下:
一、主要别称
七巧节 因以“乞巧”为核心习俗得名,传说织女需用彩线乞求智慧与巧艺。
女儿节/少女节
以少女为主角,通过乞巧、赛巧等活动祈求美满姻缘和智慧,故称“女儿节”。
乞巧节
直接体现节日核心活动“乞巧”,即用针线、珠玉等物向织女祈求灵巧与美满。
七姐节/七娘会
源于对织女(七姐)的崇拜,部分地区以家族或社区为单位举行祭拜活动。
牛公牛婆日/巧夕
结合牛郎织女传说,织女被称为“七姐”,故称“牛公牛婆日”或“巧夕”。
兰夜
农历七月古称“兰月”,因七夕在七月举行,故得名“兰夜”。
双七节
因七月七日日月皆为“七”,故称“双七”或“重七”。
穿针节
传说织女用彩线穿针,民间仿效以祈求灵巧,故称“穿针节”。
二、其他雅称
星期: 牛郎织女星一年一遇,故称此日为“星期”。 香日
三、文化内涵补充
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变而来,最初为古代对织女的祭拜,后融入牛郎织女爱情传说,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现兼具民俗、文学与爱情文化的多重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