玻璃,英文名称Glass,是一种较为透明的固体物质,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,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。普通玻璃的化学氧化物的组成为Na2O•CaO•6SiO2,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。
在中国古代,玻璃有多种叫法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称:
琉璃:
这是最常见的古代玻璃名称,也是今天仍然常用的一个词。琉璃是一种透明、强度及硬度颇高的物料,不透气,化学惰性,用途广泛。
璆琳:
出现在战国时代的《尚书·禹贡》中,璆琳本意为美玉,古人借其称呼似玉的玻璃。
颇黎:
玻璃莹如水,坚如玉,所以名水玉,与水精同名。颇黎也是国家的名称。
火齐:
古代对玻璃的另一种称呼。
此外,玻璃在现代还有许多其他名称,如:
钠玻璃:
主要由SiO2、Na2O、CaO组成,又名普通玻璃。
钾玻璃:
以K2O代替玻璃中部分Na2O,并提高SiO2的含量,又名硬玻璃。
铅玻璃:
由PbO、氧化钾和少量二氧化硅所组成,又名重玻璃或晶质玻璃。
硼玻璃:
由氧化硼、二氧化硅和少量MgO所组成,又名耐热玻璃。
铝镁玻璃:
由铝和镁的氧化物组成。
这些名称反映了玻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