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的名称由来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,主要包含以下要点:
一、名称的地理划分依据
自然地理特征 内蒙古高原被大漠分为“漠南”和“漠北”两部分。清朝统一蒙古部落后,以大漠南缘的草原和农耕区为“内札萨克蒙古”,北部的游牧区称为“外札萨克蒙古”。这一划分逐渐演变为“内蒙古”和“外蒙古”的地理概念。
行政区域演变
- 清朝时期,内札萨克蒙古地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区域及中亚部分地区,外札萨克蒙古则主要指喀尔喀、厄鲁特等部落。
- 1947年5月1日,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,标志着该区域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,名称延续为“内蒙古”。
二、名称的历史渊源
早期部落名称
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部落最初以“蒙古”为统称,成吉思汗建立汗国后,同一语系民族被归为蒙古族。
- 清朝将最早归附的漠南蒙古称为“内札萨克蒙古”,意为“管事的蒙古”,简称“内蒙古”。
- 后因喀尔喀、厄鲁特等部落归附较晚,被称为“外札萨克蒙古”。
名称的正式确立
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,“内蒙古”成为法定行政区划名称,延续至今。
三、补充说明
历史争议: 部分资料提到“古时内蒙古叫内札萨克蒙古”,这一说法存在争议。实际上,“内札萨克蒙古”是清朝对漠南蒙古的特定称谓,而“内蒙古”作为省级行政区名称是近现代的产物。 其他相关名称
综上,内蒙古的名称源于清朝对蒙古部落的行政划分,以地理特征为基础,经过长期演变成为现代省级行政区的正式名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