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对幼儿的称呼有以下几种:
赤子:
指刚出生的婴儿,因为婴儿的皮肤嫩如赤色,且内心纯洁如赤子之心。
襁褓:
泛指不满周岁的婴儿,其中“襁”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,“褓”指包裹婴儿的被子。
孩提:
指2至3岁的儿童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会发笑,并且可以被抱在怀中。
始龀:
指儿童开始换牙,通常是指男孩8岁,女孩7岁。
垂髫:
指童年,古时候童子未冠,头发下垂,因而以“垂髫”代指幼小的儿童。
总角:
幼年泛称,通常用来指代幼儿或儿童。
黄口:
指十岁以下的儿童,有时特指年幼的孩子。
幼学:
指十岁,通常用来指代儿童开始学习知识的年龄。
豆蔻:
比喻少女,通常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。
及笄:
指女子十五岁,古代女子成年的标志。
束发:
指男子十五岁,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。
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细致划分和尊重。